正在加载中... Loading connection

组图:扶贫小车间撑起脱贫“半边天”

来源:咸宁网  发布时间:2019-04-09

图/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大乐 夏正锋 文/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张继萍

3月21日,天刚破晓,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党群服务中心扶贫车间,62岁的龙细珍正自如地穿针走线,脚底下轻灵地踩着缝纫机踏板。滴滴、答答……静寂的山乡清晨顿时热闹起来。

“车间还没筹建,桔子就挨家挨户上门走访,问我们想不想在家门口工作。”龙细珍说,最初,她以为桔子只是说说而已,没想到,后来竟真的让大伙儿“美梦成真”。

龙细珍嘴里的桔子就是大市村村支书程桔,一个90后的女孩。从去年7月车间开工以来,每天,她都要到车间细细查看,询问生产情况。

就在十几天前,这位年仅27岁的90后女村支书,带着家乡的“扶贫样本”,走上全国“两会”首场代表通道,成为各大媒体瞩目的焦点。龙细珍和工友们对这个“女娃”钦佩的同时,也倍感骄傲。

大市村扶贫车间的工位设有20个,目前该村有40多位村民在此上工。除了龙细珍这样的留守老人外,也有返乡村民。

今年37岁的王晓玲为照顾老人和小孩,从外地辞工回乡。去年7月,车间投产后,她报名上工。如今,每月能挣近3000元。月收入虽比外地打工少了1000多元,但能照顾家庭,这让她很满足。

村头建厂、村头培训、村头就业、村头赚钱……去年来,我市扶贫车间“星火燎原”,满足了许多困难群众“挣钱顾家两不误”的发展诉求,点燃了他们的生活热情!

“我有3个小孩,丈夫去世多年,老大已经出嫁了,老二读高中,小儿子今年15岁,在上初三。”在咸安区大幕乡飞宏电子线束加工厂,桃花尖村7组的村民严小梅按件计费,不仅每月能增收一千多块钱,还能照顾小孩读书。

“我和老公都是残疾人,小孩在外打工,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家脱贫了,我现在才50多岁,在车间工作时间灵活,让我的生活更充实。”严小梅的工友刘红感慨。

“做梦都没想到,自己活到70多岁时,还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稳定工作!虽然,收入不是很高,但这种劳动强度小、技术含量低的工作,让我身心感到健康。”在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三组,73岁的周次香老人告诉记者,她家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,十几年前,她的儿子意外去世,儿媳妇离家出走,留下3个年幼的孙子由体弱多病的她抚养成人。如今,她每个月在车间可领到一千多块钱的工资,生活有了希望。

新闻链接

近年来,针对部分“无产业、无技能、无出路”的农村空闲贫困劳动力,我市大胆探索“农工双赢”就业扶贫模式,实现了“扶贫车间进贫村、边工边农双丰收”的目标。

依托“妇女+企业+车间”模式,以“传、帮、带、引”的方式,针对电子商务、手工生产、餐饮服务等技艺开展引导培训、集中培训及入户一对一的辅导培训,培养一批骨干妇女,生产手工产品,帮助贫困妇女增加收入,实现妇女培训一个,就业创业一个,脱贫增收一个。

这种在家门口建扶贫车间的模式,正在我市各地推广。

记者手记

一头连着偏远农村的妇女和老人,一头连着各大城市的商场和柜台;一头连着收入无门的困难群众,一头连着急需用工的工厂企业……

扶贫车间的出现,使得新时代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找到了重要载体,真正实现人才和技术涌向农村、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下乡、农村土地得以盘活。

农忙时忙田地里,闲时就来车间上班。家门口务工,不花饭钱,不出房租,赚来的都是真金白银。

扶贫先扶志。一份稳定的就业岗位,为困难群众带来的,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提升,更能够帮助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,逐步唤醒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,从“要我脱贫”向“我要脱贫”转变。 

记者希望,“扶贫车间”不仅仅是为困难群众提供一份工作,也应该是“传技车间”,是“致富车间”,通过各项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开展,帮助困难群众掌握在脱贫道路上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本领,真正实现“授人以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