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水畈一根萝卜的革命
来源:咸宁网 发布时间:2020-05-26
半门茅屋栖身,站由我,坐亦由我;几片萝卜度岁,菜是它,饭也是它。多年前,咸安区高桥镇白水畈一位匠人写下这样一副春联,贴在自家门上。昔日的白水畈萝卜身价4毛钱/斤,穷困的山沟里,农民直呼“伤不起”。今日的白水畈萝卜,是身价倍增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市场供不应求;更是引来30亿投资的“农旅概念”,随着前期3.2亿投资落地,现代农业、休闲旅游、特色村湾已初见峥嵘。
从一根“伤不起”的小萝卜,到繁荣的田园综合体,背后是咸安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。11日,记者来到高桥镇,一窥从一根萝卜开始的产业“革命”。
一季变三季,一萝多“吃”从此不再望天收
“年年种,年年穷。”种了几十年萝卜的村民黎元芝,对过去的日子深有感触。
她所在的白水村地处幕阜山下,产出贫瘠,唯有地里的萝卜味道独特,白皮白肉白生生,曾为朝廷贡品。
但在市场经济时代,一无销路二无品牌,白水畈萝卜常常“愁嫁”,满畈萝卜曾经烂在地里成肥料。
变革从2016年开始。新一届镇委镇政府一边派干部“下地”,从泥土中挖掘当地萝卜文化;一边开辟核心产区,指导镇利民合作社进行更新换代,当年成功种植500亩新品种,首次以1.5元/斤进入中百仓储。
冬吃萝卜是常识。2018年,利民合作社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试种春萝卜,将萝卜生产销售周期延伸一倍。2019年,再次试种夏萝卜,又获成功。同一块地,从一季扩展到三季,效益翻番,口碑也翻番。
很快,带着泥土芬芳的白水畈萝卜,重新成为知名品牌,远销武汉、深圳、北京,荣获“国字号”农产品地理标志,去年还被端上全国“两会”的餐桌。
2017年,镇里建起“萝卜博览园”,种上来自全国的208个萝卜品种,在我市首开先河打造网络认筹萝卜基地,供城里人个性化种植和体验。
“现在萝卜身价翻了五倍,合作社年销售额有七位数,合作社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”负责人李建军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。
“小题”要“大作”,店小二式吆喝延长产业链
高桥镇党委书记王顺荣有一雅号“萝卜书记”。白水畈萝卜的风生水起,与她逢人必讲的“店小二”式的吆喝分不开。
2017年至今,她组织策划了数十次“乡约白水畈”主题营销活动,“篝火迎新年”“粽情端午节”“万人拔萝卜比赛”“千人共享养生盛宴”“扶贫年货节”……“金点子”层出不穷。
这些活动中,有萝卜写生、摄影比赛、趣味拔萝卜、篝火晚会等众多吸睛内容,每一推出,呼应者如潮。基地里,成群结队的城市小朋友体验拔萝卜,衣着时尚的城里人下乡干农活、品特产……到白水畈体验一把田园乐趣,成为咸宁和武汉市民的时髦之选。有一年,甚至引来几千名游客在萝卜地里迎新年。
“最热闹的一次,来了2万多人。那场面,我今生难忘!”73岁的村民刘昌隆回忆。
曾经,村民间的对话是“你的萝卜卖出去多少?”
现在,大家见面便问“你赚了多少?”
短短数年,白水畈萝卜仿佛打通“任督二脉”。种萝卜、卖萝卜、拔萝卜体验、吃萝卜宴、萝卜深加工,一系列围绕萝卜的产业次第铺展,变革的步子也越迈越大——销售,由电话营销变为电商平台为主;方式,由上门收购变为上门采摘;主体,由农民自耕自种变成市民认筹的“我家菜园”……
湖北盛通四海公司与镇里签订协议,投资4000万元发展萝卜加工,提升产业附加值。桂之鲜生态农业公司慕名而来,在镇上建成“萝卜小镇电商运营中心”,打通农产品从农田直达餐桌的通道……
人气旺了,资源优势逐渐演变为市场优势,信心满满的高桥镇着手将“名片”化为“效益”,谋求农村现代化、新型城镇化、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。
2017年10月,在市区两级支持和镇里的努力争取下,小山窝终于迎来金凤凰,我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落户高桥镇,湖北鄂旅投投资30亿元,打造“131军旅小镇+白水畈田园综合体”。
“末梢”成“中心”,田园综合体“流金淌银”
沿一条簇新的沥青公路前行,一大片施工正酣、初具规模的仿古建筑群跃然眼前。
这就是白水畈田园综合体。青山绿水映衬下,仿古建筑群的白墙黛瓦、飞檐翘角、斑驳砖墙、绿草如茵,无处不透露着浓厚的艺术气息。
“这是请知名画家孙君‘画’出来的村湾。”王顺荣介绍。
2017年,咸安力邀孙君团队负责田园综合体的设计,两年多功夫,过去的荒土坡彻底变了样。乡村振兴大讲堂、萝卜乡学院、萝卜科普馆、高桥版“宽窄巷子”、亲子酒店、四季花海……每一个唯美角度都在昭示,这里将成为一片休闲旅游的热土。
站在高处往下望,水果采摘园、松鼠跑道、飞鸟乐园、无动力游乐场、水上乐园等现代化游乐设施,让人目不暇接。
继续深挖萝卜名片,将萝卜拟人化,衍生出系列“公仔”形象、动漫、游戏、故事、诗词……是这里吸引“亲子游”的一大撒手锏。
尽管开园时间定在今年国庆节,但面纱半遮的美丽田园已足够吸睛,去年试运营一次,就迎来省内外游客3万人次,今年五一假期,同样游客爆满。
倾心打造的田园综合体,让曾经的乡村“末梢”,逐渐变身旅游“中心”。
村庄变“花园”,村民自己动手留乡愁
白水畈“热”了,当地人的日子也“火”了。
鄂旅投的进驻,白水畈村民嗅到了商机,联合咸安城投公司成立“村投公司”,注册资金1000万元。
“村投公司的作用大着哩!”公司董事长、白水村书记刘余全说。鄂旅投的建设用工,村投安排;田园综合体的日常维护,村投协调;农产品种植销售,村投统筹;旅游开发和游客服务,都离不开它。
“村投”不仅打破了经济合作社的局限性,更让村民由过去的“事不关己”变为如今的主动参与,人人争当主人翁。2019年,村民年均收入直逼4万元;村集体收入从过去不足5万元,到如今20万元以上。
随经济状况一同改变的,还有观念和理念。
田园综合体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,2017年起,当地分批改造村庄。
“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,不是大拆大建,而要依山就水,勾画出乡情无限、美丽宜居的新家园。”孙君团队的理念得到村民一致拥护。
农户房子的设计,村民自个儿作主,结合专家意见,灵感不时迸发——李家设计品茶屋,刘家建起豆腐坊,张家规划榨油坊,赵家要做三味书屋。看山取柴,量体裁衣,全村在原有风貌上进行“一户一特色、一院一文化”设计,成为“最像村庄的村庄”。
于是,记者在白水村看到:田边路旁,房前屋后,苗木成行,鸟语花香,但田埂上杂草没除,不同组村民之间串门,有野草露水打湿鞋,沾上泥;村舍民居没有重建大建,但家家风格迥异、功能迥异,游客一来,白天下地体验农活,夜宿农家听取蛙声一片,享受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的悠然。
村妇黎元芝乐了:“我家3亩地流转成了基地,我在屋里炒几个土菜,唱几首老歌,就可以吸引不少游客光顾,收入可观呢。”
长年在外打工的刘锦霞三姐弟,回乡办起农家乐,最多一天接待58桌游客。她还收集石磨、犁耙、风车、水车等农耕具,把老屋改造成“农耕文化博物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