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中... Loading connection

隔夜俏

来源:咸宁日报  发布时间:2025-09-10

9月7日,位于通山县杨芳林乡街道的开元豆制厂里,70岁的陈继珠五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凌晨三点起灶的习惯。昏黄的灯光下,他掀开沉甸甸的木模,粗纱布上的隔夜俏泛着温润的光泽,像一块被时光浸润的璞玉。

“这手艺得顺着豆子的性子来,”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抚过豆块,“磨浆得顺着石磨的纹路,就连千斤顶的力道,也得跟着月亮的阴晴圆缺调。”

隔夜俏是一种乡野独有的豆制品,它没有华丽的名号,却凭着“千斤顶压一夜”的老手艺,把牛肝豆的醇香酿进了时光里,成了当地人戒不掉的乡愁。

要做隔夜俏,得先从选豆说起。杨芳林乡的农户偏爱牛肝豆,颗粒饱满、蛋白含量足。提前用山泉水将牛肝豆泡发至轻轻一捏就脱皮,再用石磨细细研磨。不同于寻常豆浆追求顺滑,磨好的豆糊要带着些许粗粝感,这样压出的成品才会有嚼头。接着把豆糊倒进铺着粗纱布的木模里,关键一步来了:师傅会将沉甸甸的铸铁千斤顶压在木模上方,利用杠杆原理缓慢施力,让豆糊里的水分顺着纱布缝隙慢慢渗出,这一压,就是一整夜。

漫漫长夜里,千斤顶的重量与时间悄悄协作。水分缓缓被沥干,牛肝豆在压力下凝结成紧实的块状,豆香也在密闭的木模中愈发浓郁。等到次日清晨掀开纱布,隔夜俏便露出了真面目:浅黄的色泽像极了秋日的稻田,表面带着纱布的纹理,摸起来紧实却不生硬。

切一块凑近鼻尖,是纯粹的、带着烟火气的豆香,这便是“俏”的精髓——经得住时间沉淀,才够鲜够香。

吃隔夜俏,无需复杂的调料,传统的做法最显本味。最简单的是切片后用卤水卤制几个小时。小火慢卤下,卤汁在锅里咕嘟出细碎的泡,杨芳酱油的咸香、八角的醇厚与桂皮的温辣慢慢钻进隔夜俏的孔隙。原本浅黄的豆块渐渐染上深褐,边缘泛着油亮的光。几个小时后关火,陈继珠也不急着捞,就让它在卤汁里再浸上半晌,直到每一丝纤维都吸足了汤汁的精髓。

咬上一口,豆香在口腔里炸开,咸鲜中带着一丝回甘;也可以和本地腊肉同炒,腊肉的油脂浸润进豆块的孔隙,肥而不腻,豆香与肉香交织,唇齿留香,一口下去尽是满足。

如今在杨芳林乡,只有少数豆制品作坊还守着这门老手艺。集市里,隔夜俏成了最抢手的“早市明星”——城里来的游客会多买两袋带回去,说要让家人尝尝“大山里的豆香”;本地人则习以为常,买一块回家,配着米饭就是一顿家常美味。(朱亚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