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芳包坨
来源:咸宁日报 发布时间:2025-09-03
在通山杨芳林乡,有一道特色美食——杨芳包坨。
它圆圆的形似汤圆,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汤圆,每一颗粉皮里都裹着明朝的行军故事,每一口肉馅中都浸润着当地人的生活温度。
这道美食的由来,藏着一段有趣的历史。相传600多年前,刘伯温带兵途经杨芳林,将士们需要便携干粮,刘伯温发现当地百姓世代种红薯,家中没有大米,只有红薯粉和豆制品。刘伯温突发奇想,教大家用红薯粉做皮、豆干做馅,捏成鸡蛋大小煮熟,既抗饿又便携。后来这道“行军粮”成了杨芳林世代相传的味道。
第一次在温泉城区一处早餐店里吃到杨芳包坨时,我就被它的“讲究”惊艳了。做包坨的红薯粉必须是杨芳林山坳里种的,磨粉时保留些许颗粒感,用滚开水烫熟揉成团,粉皮才会有Q弹又带韧劲的口感,咬开时还能尝到红薯的清甜。馅料更有缺一不可的“黄金搭档”:将杨芳林特有的豆干切碎,土猪肉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剁成肉糜后和油干拌在一起,油脂的香与豆干的鲜撞在一起,光闻着就让人咽口水。
如今,在杨芳林,包坨早不是只有春节才能吃的“精细货”,但老手艺里的规矩一点没少。
一次路过杨芳林乡,在当地一户居民家落脚,居民张勇家正在准备做杨芳包坨,他反复强调做杨芳包坨的诀窍:粉要烫透,馅要拌匀,指尖捏粉团的力度都有讲究——太松会漏馅,太紧则发硬。
杨芳林乡当地居民陈技珠介绍,现在不少年轻人还给包坨加了新花样,有的在粉皮里掺上芋头,使其口感更丰富;有的把肉馅换成笋干香菇,适合不爱吃肉的食客,但最受欢迎的,还是那道经典的油干土猪肉馅,毕竟老味道里藏着最踏实的幸福感。“现在,咸宁城区有很多酒店都会来这里订购原材料,再回去复刻杨芳包坨,让更多人品尝到这道特色地方美食。”
从当年的行军干粮,到如今餐桌上的家常美味,杨芳包坨没变的,有着红薯粉的质朴、油干的鲜香,还有当地人对传统味道的坚守。
不妨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杨芳包坨,感受这藏在粉皮里的600年烟火气。
(朱亚平)